• 小鬼黃鴻升驟逝!你是「同理」還是「同情」他人傷痛?我所觀察到的社群現象

  • 2020/09/22
  • 再生時間: 19 分
  • ポッドキャスト

小鬼黃鴻升驟逝!你是「同理」還是「同情」他人傷痛?我所觀察到的社群現象

  • サマリー

  • 黃鴻升(小鬼)驟逝後,無論是他最後的貼文,還是他身邊至親、摯友們的動態底下,都湧進了許多粉絲、網友的慰問跟不捨之情,有些留言與分享令人動容,有些評論則讓人感到氣憤。 這讓我忍不住去想,當憾事發生時,有多少人是真正的難過,想為他身旁留下來的親友跟摯愛加油打氣,又有多少人只是出於好奇,才投以極大關注。 老實講,我看到新聞當下,也感到震撼又難過,只不過我畢竟是個外人、一介草民,即使這幾天對小鬼有了許多新認識,對於他離世的不捨及嘆息也不至於到社群上分享,而此篇文章也不會著墨太多這部分。 我只是再次深刻感受到,社群跟綜藝娛樂的發展,的確已把明星跟粉絲的距離拉得異常靠近、如同朋友般緊密,對於「螢幕上熟悉的人」離去,難免情緒大受影響。 但除此之外,我覺得人們在面對自己或他人遭遇意外、陷入傷痛時,表現出的行為跟心態也相當值得探討。 沒事別問「你怎麼了」「你還好嗎」,除非做好徹夜陪聊準備 你認為自己多數時候,是在「同理」,還是「同情」他人呢? 為了幫助你判斷,首先你要知道,同情是「覺得你可憐」,同理是「跟你一起感到難過」。 所以照理說,你準備好要去「同理」一個人時,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氣,不只是對同一件事「一起」感到難受,可能還會需要揭開自己的傷疤,只為了安慰一個受傷的靈魂。 也因為如此,每當我想關心表現出極大傷痛、絕望的人,我都會非常小心翼翼地,在送出訊息或開口前,反覆檢視自己即將說出口的話是否得宜。 但許多人卻總是可以把「你怎麼了」「還好嗎」掛在嘴邊,我認為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行為,甚至誤解了「表達關心」的美意。 先了解自身狀態,再釋出力所能及的關懷 進到正題前,我想先撇除一個不健康的社群現象,就是有些人動不動就會發全黑文討拍,想博取關注的刷存在感行為,這對我來說,並不在需要好好關心的討論範圍。 那要怎麼判斷呢?我認為這種類型的人基本上可以從幾個跡象判斷,例如發厭世文的頻率很高,而且通常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或抱怨,或是已經屢試不爽,願意針對對方的艱難處境給予協助跟陪伴,但對方明顯只是享受「獲得關注」的感受,不斷重蹈覆徹、講著重複的煩惱又不聽勸。 那麼,如果是真的看起來不太好、狀態很差的朋友,該怎麼發自內心給予關懷跟「同理」才正確呢? 一、不要以「關懷」之名,行「好奇」之實 好奇別人發生什麼事是人之常情,但很多人就因為「好奇」,問到想知道的就轉身離開,這對於當事人來說,就像在傷口上灑鹽一樣讓人心寒。 例如在事發當下瘋狂私訊問你,稱兄道弟地想了解你好不好、有沒有需要幫忙,結果告知詳情後,換來的是「真假啊」「欸你好慘喔」「蛤天哪好嚴重,幫 QQ」等回應,接著對話就開始出現時差,不再特別釋出想多聊的意願,甚至話題就乾在那無法延續,也不會裝個樣子,隔幾天再問候一下。 當然,上述回應可能正是很多人想表達同情對方、釋出自己也有共感的正常發揮,並沒有惡意,但我自己不太敢這樣,也不太能理解草率發問、隨性回應的心態,因為我相信多數人希望的是「獲得理解」,而不是「被同情」。 如果可以的話,我也想邀請看到這篇文章的你,平時幫自己多設一道關卡,假如你發現自己會不小心以「關懷」之名,行「好奇」之實,不如收起想丟出問句的衝動,僅在限時動態回個表情符號給對方,送上一些加油打氣的溫暖文字就好吧! 因為哪怕那是名為「好奇」的關懷,我都期待我們能有的是「一起感到難受」的同理心,而不是濫發憐憫的同情心。 畢竟,如果執意關心反而會造成對方壓力或有可能演變成傷害,那麼不如不說,給對方多點空間消化情緒,也給自己一次從旁守候的耐心練習。 二、釐清自己是否為合適的傾訴對象 當然,關心是很即時展現的行為,可能是我易感又想得多,平時還會多幫自己設定一個檢核點——思考「我適合當他的傾訴對象嗎?」 畢竟我不是完人,更不會通靈,有時還是對方身邊最熟悉狀況的人出馬,才能真正幫上忙,也較能給予全面且正確的安慰跟協助,此時不要自不量力介入才是上策。 當然,自己適合介入與否及多寡,終究還是對方說了算,如果對方主動釋出想深談的意願,我通常還是會二話不說放下手邊的事,就算聽對方徹夜哭訴也無妨。...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
あらすじ・解説

黃鴻升(小鬼)驟逝後,無論是他最後的貼文,還是他身邊至親、摯友們的動態底下,都湧進了許多粉絲、網友的慰問跟不捨之情,有些留言與分享令人動容,有些評論則讓人感到氣憤。 這讓我忍不住去想,當憾事發生時,有多少人是真正的難過,想為他身旁留下來的親友跟摯愛加油打氣,又有多少人只是出於好奇,才投以極大關注。 老實講,我看到新聞當下,也感到震撼又難過,只不過我畢竟是個外人、一介草民,即使這幾天對小鬼有了許多新認識,對於他離世的不捨及嘆息也不至於到社群上分享,而此篇文章也不會著墨太多這部分。 我只是再次深刻感受到,社群跟綜藝娛樂的發展,的確已把明星跟粉絲的距離拉得異常靠近、如同朋友般緊密,對於「螢幕上熟悉的人」離去,難免情緒大受影響。 但除此之外,我覺得人們在面對自己或他人遭遇意外、陷入傷痛時,表現出的行為跟心態也相當值得探討。 沒事別問「你怎麼了」「你還好嗎」,除非做好徹夜陪聊準備 你認為自己多數時候,是在「同理」,還是「同情」他人呢? 為了幫助你判斷,首先你要知道,同情是「覺得你可憐」,同理是「跟你一起感到難過」。 所以照理說,你準備好要去「同理」一個人時,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氣,不只是對同一件事「一起」感到難受,可能還會需要揭開自己的傷疤,只為了安慰一個受傷的靈魂。 也因為如此,每當我想關心表現出極大傷痛、絕望的人,我都會非常小心翼翼地,在送出訊息或開口前,反覆檢視自己即將說出口的話是否得宜。 但許多人卻總是可以把「你怎麼了」「還好嗎」掛在嘴邊,我認為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行為,甚至誤解了「表達關心」的美意。 先了解自身狀態,再釋出力所能及的關懷 進到正題前,我想先撇除一個不健康的社群現象,就是有些人動不動就會發全黑文討拍,想博取關注的刷存在感行為,這對我來說,並不在需要好好關心的討論範圍。 那要怎麼判斷呢?我認為這種類型的人基本上可以從幾個跡象判斷,例如發厭世文的頻率很高,而且通常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或抱怨,或是已經屢試不爽,願意針對對方的艱難處境給予協助跟陪伴,但對方明顯只是享受「獲得關注」的感受,不斷重蹈覆徹、講著重複的煩惱又不聽勸。 那麼,如果是真的看起來不太好、狀態很差的朋友,該怎麼發自內心給予關懷跟「同理」才正確呢? 一、不要以「關懷」之名,行「好奇」之實 好奇別人發生什麼事是人之常情,但很多人就因為「好奇」,問到想知道的就轉身離開,這對於當事人來說,就像在傷口上灑鹽一樣讓人心寒。 例如在事發當下瘋狂私訊問你,稱兄道弟地想了解你好不好、有沒有需要幫忙,結果告知詳情後,換來的是「真假啊」「欸你好慘喔」「蛤天哪好嚴重,幫 QQ」等回應,接著對話就開始出現時差,不再特別釋出想多聊的意願,甚至話題就乾在那無法延續,也不會裝個樣子,隔幾天再問候一下。 當然,上述回應可能正是很多人想表達同情對方、釋出自己也有共感的正常發揮,並沒有惡意,但我自己不太敢這樣,也不太能理解草率發問、隨性回應的心態,因為我相信多數人希望的是「獲得理解」,而不是「被同情」。 如果可以的話,我也想邀請看到這篇文章的你,平時幫自己多設一道關卡,假如你發現自己會不小心以「關懷」之名,行「好奇」之實,不如收起想丟出問句的衝動,僅在限時動態回個表情符號給對方,送上一些加油打氣的溫暖文字就好吧! 因為哪怕那是名為「好奇」的關懷,我都期待我們能有的是「一起感到難受」的同理心,而不是濫發憐憫的同情心。 畢竟,如果執意關心反而會造成對方壓力或有可能演變成傷害,那麼不如不說,給對方多點空間消化情緒,也給自己一次從旁守候的耐心練習。 二、釐清自己是否為合適的傾訴對象 當然,關心是很即時展現的行為,可能是我易感又想得多,平時還會多幫自己設定一個檢核點——思考「我適合當他的傾訴對象嗎?」 畢竟我不是完人,更不會通靈,有時還是對方身邊最熟悉狀況的人出馬,才能真正幫上忙,也較能給予全面且正確的安慰跟協助,此時不要自不量力介入才是上策。 當然,自己適合介入與否及多寡,終究還是對方說了算,如果對方主動釋出想深談的意願,我通常還是會二話不說放下手邊的事,就算聽對方徹夜哭訴也無妨。...

小鬼黃鴻升驟逝!你是「同理」還是「同情」他人傷痛?我所觀察到的社群現象に寄せられたリスナーの声

カスタマーレビュー:以下のタブを選択することで、他のサイトのレビューをご覧になれま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