エピソード

  • 小鬼黃鴻升驟逝!你是「同理」還是「同情」他人傷痛?我所觀察到的社群現象
    2020/09/22
    黃鴻升(小鬼)驟逝後,無論是他最後的貼文,還是他身邊至親、摯友們的動態底下,都湧進了許多粉絲、網友的慰問跟不捨之情,有些留言與分享令人動容,有些評論則讓人感到氣憤。 這讓我忍不住去想,當憾事發生時,有多少人是真正的難過,想為他身旁留下來的親友跟摯愛加油打氣,又有多少人只是出於好奇,才投以極大關注。 老實講,我看到新聞當下,也感到震撼又難過,只不過我畢竟是個外人、一介草民,即使這幾天對小鬼有了許多新認識,對於他離世的不捨及嘆息也不至於到社群上分享,而此篇文章也不會著墨太多這部分。 我只是再次深刻感受到,社群跟綜藝娛樂的發展,的確已把明星跟粉絲的距離拉得異常靠近、如同朋友般緊密,對於「螢幕上熟悉的人」離去,難免情緒大受影響。 但除此之外,我覺得人們在面對自己或他人遭遇意外、陷入傷痛時,表現出的行為跟心態也相當值得探討。 沒事別問「你怎麼了」「你還好嗎」,除非做好徹夜陪聊準備 你認為自己多數時候,是在「同理」,還是「同情」他人呢? 為了幫助你判斷,首先你要知道,同情是「覺得你可憐」,同理是「跟你一起感到難過」。 所以照理說,你準備好要去「同理」一個人時,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氣,不只是對同一件事「一起」感到難受,可能還會需要揭開自己的傷疤,只為了安慰一個受傷的靈魂。 也因為如此,每當我想關心表現出極大傷痛、絕望的人,我都會非常小心翼翼地,在送出訊息或開口前,反覆檢視自己即將說出口的話是否得宜。 但許多人卻總是可以把「你怎麼了」「還好嗎」掛在嘴邊,我認為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行為,甚至誤解了「表達關心」的美意。 先了解自身狀態,再釋出力所能及的關懷 進到正題前,我想先撇除一個不健康的社群現象,就是有些人動不動就會發全黑文討拍,想博取關注的刷存在感行為,這對我來說,並不在需要好好關心的討論範圍。 那要怎麼判斷呢?我認為這種類型的人基本上可以從幾個跡象判斷,例如發厭世文的頻率很高,而且通常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或抱怨,或是已經屢試不爽,願意針對對方的艱難處境給予協助跟陪伴,但對方明顯只是享受「獲得關注」的感受,不斷重蹈覆徹、講著重複的煩惱又不聽勸。 那麼,如果是真的看起來不太好、狀態很差的朋友,該怎麼發自內心給予關懷跟「同理」才正確呢? 一、不要以「關懷」之名,行「好奇」之實 好奇別人發生什麼事是人之常情,但很多人就因為「好奇」,問到想知道的就轉身離開,這對於當事人來說,就像在傷口上灑鹽一樣讓人心寒。 例如在事發當下瘋狂私訊問你,稱兄道弟地想了解你好不好、有沒有需要幫忙,結果告知詳情後,換來的是「真假啊」「欸你好慘喔」「蛤天哪好嚴重,幫 QQ」等回應,接著對話就開始出現時差,不再特別釋出想多聊的意願,甚至話題就乾在那無法延續,也不會裝個樣子,隔幾天再問候一下。 當然,上述回應可能正是很多人想表達同情對方、釋出自己也有共感的正常發揮,並沒有惡意,但我自己不太敢這樣,也不太能理解草率發問、隨性回應的心態,因為我相信多數人希望的是「獲得理解」,而不是「被同情」。 如果可以的話,我也想邀請看到這篇文章的你,平時幫自己多設一道關卡,假如你發現自己會不小心以「關懷」之名,行「好奇」之實,不如收起想丟出問句的衝動,僅在限時動態回個表情符號給對方,送上一些加油打氣的溫暖文字就好吧! 因為哪怕那是名為「好奇」的關懷,我都期待我們能有的是「一起感到難受」的同理心,而不是濫發憐憫的同情心。 畢竟,如果執意關心反而會造成對方壓力或有可能演變成傷害,那麼不如不說,給對方多點空間消化情緒,也給自己一次從旁守候的耐心練習。 二、釐清自己是否為合適的傾訴對象 當然,關心是很即時展現的行為,可能是我易感又想得多,平時還會多幫自己設定一個檢核點——思考「我適合當他的傾訴對象嗎?」 畢竟我不是完人,更不會通靈,有時還是對方身邊最熟悉狀況的人出馬,才能真正幫上忙,也較能給予全面且正確的安慰跟協助,此時不要自不量力介入才是上策。 當然,自己適合介入與否及多寡,終究還是對方說了算,如果對方主動釋出想深談的意願,我通常還是會二話不說放下手邊的事,就算聽對方徹夜哭訴也無妨。...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19 分
  • 看美劇、聽流行歌學英文?謹記 3 大原則,輕鬆培養英文聽說能力
    2020/08/20

    這一集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要怎麼把學英文這件聽起來很無聊的事情變有趣,我為此特別跑去詢問了在 ptt 上大獲網友好評的多益名師 Jumbo,我覺得Jumbo 之所以這麼了解學生學英文的痛苦跟挫折,是因為他曾經有過比一般人都更曲折的經歷。

    他跟我們分享,他在學生時期,不只是「一時」愛玩,是叛逆了10年,10年都沒有讀書,每天跑夜店到最後還當起DJ。 那他談到怎麼會願意重新拿書來看,變成多益滿分保持人跟補教名師?

    他說他找到的方法,就是聽英文歌。 不過,延續多益名師Jumbo聊到他透過「聽流行歌」逐漸養成對英文的興趣,今天節目中想進一步跟大家討論的是「如何聽英文」這件事,畢竟很多人一定有個困擾,就是明明已經找到自己不會排斥英文的情境,例如上網聽Ted Talks或是在Netflix看美劇,但卻不知道,該怎麼「聽」,才是正確、有效的做法?

    其實,只要記住3個原則:

    第一個原則:除了聽,更要動口

    因為既然是「聽」,你可能覺得狂聽 猛聽、用力聽就對了,但更重要的關鍵其實是嘴巴跟著唸。 背後的道理其實很好理解,因為不管是哪國語言,依據不同的語調、輕重音等等表達方式,會呈現不同的情緒起伏、傳達不一樣的訊息。

    套句俗話常講,坐而言不如起而行,你只有一直聽,沒有真正嘗試親自念出來,其實效果就會很差,說不定你還會發現你在聽的時候,常常還會不小心依賴字幕,根本沒聽進去多少。

    那要怎麼做呢?最徹底的做法就是逐句跟讀、但它麻煩的點是你可能要一直按暫停,可能會破壞看劇或聽歌的興致,不過對一般人而言比較能接受的做法 應該是跟唱或同步跟讀,不然就是整段聽完再自己念整段。

    無論你選的是哪一種 重點是等到對內容開始熟悉後,你要記得試著連同語氣、情緒都模仿進去,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彆扭覺得這樣很浮誇,但別忘了!

    想學好英文,絕不是把他們『背』下來、『唸』出來,而是要『演』出來,讓自己能像個母語人士一樣自然。

    第二個原則:不要手動調整語速

    現在各種播放軟體的功能都很齊全,可以根據每個人不同需求做調整,例如一發現影片中的對話速度太快時,你可能會習慣調整語速、放慢來聽,但Jumbo提醒,即使在正常速度的情況下,程度好的人即使覺得有點快,可能重複聽3~5次也就適應了,差一點的可能聽10次,不過終究會跟上說話節奏,這時候你會逐漸發現對方講話變慢、內容變得好懂。

    所以再強調一次,不是你手動去調語速快慢,而是要讓耳朵主動跟上對方的講話速度。

    第三個原則:放下短期見效的期待

    我想,有很多人學英文是為了考多益、托福、雅思,可是這過程中一切的努力跟考試突飛猛進,其實不能直接畫上等號,畢竟語言學習是長久的過程, 你不可能只看兩、三個月就要求馬上反映在特定的結果,更何況很多進步並不能單純從數據或量化的指標來看,就像你開始敢跟外國人開口說話,這不代表是口說變好或英文能力大躍進,純粹是你心態進步了。 所以簡單來說 成績或證書或許的確能讓你獲得成就感和他人的肯定,但考試說穿了 只是讓學英文的附加價值提高,保持和英文的持續接觸,才是學好英文的長久之計。

   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,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,記得按下訂閱關注我。 如果你喜歡這個節目,可以留下你寶貴的評價,或 FB、IG 搜尋「誰來句點愛麗絲」,歡迎許願想聽的內容,隨時 On Air! 之後還有更多有趣的觀察和新知要和大家分享喔! 誰來句點愛麗絲,我們下次見!
    https://pay.firstory.me/user/aliceyeh-podcast

  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8 分
  • 遇到衝突時,該怎麼說話?不傷和氣的 3 個做法
    2020/07/09

    到目前為止,關於聊天提到的情境都還算和平,但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情,總會有聊天聊到上火的時候吧?
    所以今天,就要來跟大家聊聊,遇到衝突時,該怎麼說話?
    我先丟出一個情境好了,假設你現在是跟朋友合租,在有室友的情況下,應該少不了生活習慣的磨合吧?
    我就遇過朋友跟我抱怨,他和室友的習慣跟作息差異很大,一個是早睡早起,一個是晚睡就算了,還常常大半夜突然音樂開很大聲或打電動,不然就是很晚才洗澡、洗衣服,一直有機器運轉的聲音干擾。
    可想而知,這兩個人住在同個屋簷下,可以說是劍拔弩張,像我朋友接近忍無可忍的程度,應該就是再多抓到一件看不順眼的小事,就足夠大動肝火。
    但從我這朋友的角度來看,他大概不只是很不滿那位室友的生活作息,也有點隱含著他覺得對方懶散,而且不懂尊重別人的負面觀感。
    有趣的事情就來啦!很有可能,那位當事人真實的版本是,「我就是白天工作壓力太大,又忙到很晚才下班,才會需要在大半夜紓壓放鬆一下,而且也正是因為都很晚才回家,早上又都要趕著去上班,才會不得不大半夜的時候做家事。」


  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5 分
  • 不想聊天、懶得赴約,難道不可以嗎?社交倦怠襲來,你可以這樣緩解
    2020/06/23

    一開始,我先分享幾個社交倦怠出現的徵兆,大家可以評估看看有沒有符合你現在的狀態:
    徵兆 1:不想講電話,也不想回訊息
    如果一有訊息跳出來,你就會覺得很煩、很焦躁,只想趕快把通知關掉,按靜音,誰也不想理。
    徵兆 2:拼命找藉口,能不去就不去
    明明時間可以配合,但開始想找藉口不去參加聚會,例如你可能會說「家裡有事」「剛好預約要看醫生」「明天工作要很早開工,需要早點回家,這次就先 pass」。
    徵兆 3:置身聚會現場,人在心不在
    雖然乖乖地赴約了,但整場都心不在焉,可能還會開始神遊,思考著「我到底是誰?」「我為什麼出現在這?」這種哲學問題。
    不然就是單純只有靜靜地聽別人在說什麼,但完全懶得加入話題,再嚴重一點的人,可能會想盡辦法用「有重要電話打來」「要去上廁所」之類的理由暫時離開一下現場,讓自己有機會遠離人群休息一下。
    剛剛這些,都只是簡單舉例,畢竟,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都不同,但關於社交倦怠,倒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個很有趣的理論,就是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羅賓‧鄧巴(Robin Dunbar)在 1990 年代提出的鄧巴數(Dunbar's number),也被稱為 150 定律。


  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7 分
  • 想表示關心,卻被說心機重?這3種說話方式,最容易得罪人
    2020/06/13

    這一集說好要進一步跟大家分享,平常聊天的時候,怎麼樣說話才不容易得罪人!
    在這邊就想先問問大家,有沒有遇過有些人講話就是很討人厭,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一樣?還有一種人是常常展現出「得理不饒人」的態度,跟這種人講話會覺得壓力很大、不舒服。
    但不管有意無意,會在談話之中得罪人的狀況,其實可以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,基本上可以分成 3 種表達錯誤:


  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9 分
  • 離職前該不該跟老闆說真話?職場上好聚好散的說話藝術
    2020/06/01

    這一集想跟大家分享的是「職場上好聚好散的說話藝術」。
    為什麼會開這個題呢?是因為我最近發現身邊好幾個朋友開始騎驢找馬,想要換工作,不過,每個人考量的點不一樣,有些人是在職場受了委屈,做得不開心想離職;有些人是想趁年輕,多嘗試看看各種新挑戰,當然,也有人單純是覺得薪水太少,想尋覓看看有沒有薪資福利更好的工作。
    但我在跟他們閒聊的時候,無意間發現一件很恐怖的事情,就是當他們選擇掏心掏肺的和主管、大老闆分享內心話,可是不見得可以獲得支持跟諒解,甚至還可能被誤會。


  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9 分
  • 會做人比智商高更重要!成功者都具備的 2 個特點
    2020/05/23

    你擁有工作 IQ 嗎?就我過去採訪上百個傑出工作者和中高階經理人的經驗,我發現很多人在言談之中散發出的討喜特質,很多時候真的無關智商,而是工作 IQ,也就是你會不會做人!
    換句話說,你心目中職場菁英的美好形象,跟一般工作者,很可能只有一線之隔。
    所以,就算你現在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基層員工,也不要氣餒,因為你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,展現出來的態度,都可能幫你帶來新的機會,說不定,有些人就是在平常的這些小細節中,累積對你的觀察,最終成為幫你開創理想職涯的貴人。


  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5 分
  • 真心讚美,卻被說老油條、沒誠意?4 種正確稱讚法,讓人聽了心花怒放
    2020/05/16

    比起批評,大多數人應該都同意,表達讚美、誇獎一個人應該超容易吧, 但是,重點不是你覺得簡不簡單,而是對方的感受好不好,到底是因此覺得開心到不行,還是覺得你是老油條,根本不是發自內心? 所以今天,就要來傳授大家,稱讚別人的正確方式,我覺得主要可以歸納成四個方法:
    1.誇獎「人」,而不是「事情」或「物品」
    我舉個例好了,如果你今天覺得朋友的裙子很好看,比起講「你這件裙子很好看欸」,更能讓人開心的方式,是跟對方說「哇這件裙子穿在你身上很好看!很適合你!」
    把聚焦的重點從事情或物品,本身轉移到對方這個「人」身上,才更能有情感連結,讓對方覺得,你看在眼裡的,是衣服穿在他身上的樣子,而不單純只是衣服本身而已。光是這個說話的小細節,聽者的感受就會差很多,也會影響到你們雙方後續交流能不能聊得更愉快。
    2.聚焦在對方帶給你的正面感受,不要過度誇飾跟吹捧
   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是「冒牌者症候群」,指的是有些人明明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成就、換來的好成績,但卻常常會出現自卑跟自我懷疑心理,覺得自己並非實至名歸,有時認為自己只是僥倖、運氣好,有時則會認為自己像是個冒牌者,這些功勞不該歸功給自己,也不該被表揚,深怕大家發現自己根本沒那麼厲害。
    這種狀況特別容易出現在女生身上,不過其實這不分性別,一般人多多少少也會出現這樣的心理。但是,既然這是已知事實,要怎麼照顧到這樣的心理呢?
    其實,你只要在誇獎時記住,絕對不要浮誇!畢竟,誇獎要能讓對方接受,才有意義。建議大家可以試著從「對方對你產生的正面影響」下手。
    例如,與其講「你唱歌真的太厲害太好聽,可以出道了!」不如換個方式說,「你先前唱了徐佳瑩的『調色盤』那首歌,很安慰當時低潮的我,覺得你的聲音很有力量跟溫度。」
    通常,當你分享的是你自身真實的感受,對方不太可能會覺得「這不是真的」「我沒那麼好」「我不配這樣的稱讚」,比較容易開心接受這樣的肯定。

    3.加入細節說明跟具體形容,讓讚美更明確、真誠
    無論你要稱讚的是人還是事情還是物品,要確保自己講出來的讚美,是具體而且真誠的評論。
    像是大家中午在吃飯時,你看到同事帶了他自己做的便當,比起只是說「看起來很好吃欸」,你其實可以更進一步說「你的魚也煎的太美了吧,怎麼可以這麼均勻呈現剛剛好的金黃色,而且完全沒有焦黑的地方,可以教我怎麼做嗎?」
    像這樣具體的說明,可以讓人感受到你是用心觀察後,才說出來的真心話,而不只是隨口說說的客套話,那你在對方心裡自然就會被大加分。
    4.在讚美完對方後丟出問題,讓對方有話可接
    最後,加碼送大家一個延續話題的小撇步,就是在讚美完一個人後,不要乾在那,而是可以主動丟出一個問題,讓對方有球可以接。
    例如,「欸這隻手錶戴在你手上很好看耶,是新的嗎,讓對方可以藉由回覆你提出的問題,一併回應他獲得的肯定,這樣才有機會讓話題很自然地繼續接下去。
    假如你只有講「欸你手錶很好看!」好死不死,對方又沒反應或根本不領情,那雙方都都沒話接的情況下,就會陷入一陣尷尬。


  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5 分